suncitygroup太阳集团



种衣剂药害分析及解决方案

      1  种衣剂的优势 
  作物种苗期主要病虫害是指那些种子传染 、传带 ,土壤传播、传带而在种子萌动后开始为害根芽的各种苗期病虫 ,危害重,损失较大 。 
  作物种苗期病虫害一旦发作,即不能恢复,若是检疫性病虫一旦传入则很难扑灭 ,很难在其初侵染的急剧发展 、发作阶段进行高效治疗以控制发病 。 
  如何在种苗期这一关键环节对种苗病虫进行综合防治?农艺措施如轮作、选种、分期播种,已收效甚微 。采用化学药剂干拌种 、湿拌种 ,药剂不容易粘着,经过贮藏搬动、运输、播种等环节,脱落损失严重,药效差,或因加工药剂颗粒大,难以拌匀,药效差,药害重。病虫害同时发生 ,杀虫剂、杀菌剂同时混拌,用药量高,且无论湿拌和干拌药剂如粘着量小 ,药效就不理想 ,成本也高。此外 ,种子处理后不能贮藏,需立即播种 ,不能作为种子标准化 、社会化服务和产前服务的措施,只能作为种子消毒的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呼唤种苗期病虫害控制与培育壮苗措施规范化 、系统化、简单化,且易复制、高效安全和环保。 
  种衣剂是由杀虫剂、杀菌剂、驱鼠剂、复合肥、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增效剂、缓释剂、成膜剂和表面活性剂等组成的具有杀虫杀菌壮苗功效的复合型产品,适应农业高度机械化,它覆盖在良种表面,能立即固化成膜,土壤中遇水只能吸胀而不会被溶解,从而使药剂和微肥缓慢释放,延长了药效期,增加了防治效果 ,提高了种子质量,节约了农药 、肥料 ,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天敌的杀伤 。药剂和肥料从地下被缓慢释放 ,通过根被传导到植株地上部位,控制植株上部病虫为害,保障作物健康生长,实现经济、社会 、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种衣剂生产是农业产前的一个重要环节 ,利于种子标准化、产业化和商品化,符合我国高产 、高效、优质农业的新要求 。 
  2  常见种衣剂药害 
  2.1  杀菌剂药害 
  导致种衣剂产生药害的杀菌剂品种主要有:三唑类的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丙硫菌唑、多效唑、硅氟唑 、环菌唑 、环氧菌唑、三唑醇、三唑酮、羟菌唑 、抑霉唑、氯苯嘧啶醇 、乙环唑 、三唑酮 、苄氯三唑醇、烯唑醇、福美双、萎锈灵 、拌种双 、拌种灵 、丙森锌 、代森锌、代森铵、代森锰锌、二硫氰基甲烷、恶唑菌酮、咪唑菌酮 、咯菌腈、甲基硫菌灵。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药害 
  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吲哚乙酸、吲哚丁酸、赤霉素 、芸苔素、复硝酚钠 、萘乙酸 、24-滴丁酯,这些品种如若使用不当都会产生药害 。 
  2.3  微量元素药害 
  如矿物质营养镁 、铁、锌 、锰、铜、硼 、钼等导致的药害 。 
  2.4  杀虫剂药害 
  导致种衣剂产生药害的杀虫剂品种主要有 :噻嗪酮、吡虫啉、克百威、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药害的共同特点是抑制作物生长,导致作物营养不良,影响作物出苗、分蘖 、开花 、结果、成熟,贪青晚熟而减产,重者绝产 ;叶变色、失绿、变黄、叶缘叶尖变色、下垂或叶枯死 ;地下根或肿大或萎缩,须根少 ,不长新根;植株矮小,不抽穗,花果畸形等 。如大豆田30%多·克·福种衣剂药害 ,大豆子叶边缘红褐色 ,真叶皱缩深绿 ,不展开 ,根弯曲 ,须根少或不长须根,严重的死苗。35%克百威药害 ,每千克大豆种子用克百威有效成分2.4克即产生药害,症状为大豆子叶边缘红褐色,真叶小而呈圆形,叶边缘红色,有的叶干枯、脱落 ,茎细弱,根弯曲 ,须根少或不长须根。30%多·克·福或35%(含隐性成分三唑酮 ,或吲哚丁酸,或复硝酚钠,或三环唑等)种衣剂药害,大豆下胚轴肿大,弯曲,不长须根,子叶不张开,或真叶皱缩不展开,严重的不出苗、烂种。又如玉米田35%或30%(含隐性成分三唑酮,或吲哚丁酸 ,或复硝酚钠,或三环唑等)种衣剂药害 ,抑制幼苗生长,叶变黄或白色,不长新根,严重的死苗 、烂种;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药害,玉米3叶期以后叶变黄或白色 ,下垂或烂叶,不长须根  ,严重的死苗,或叶鞘受损,叶在地表下拱不出土 。 
  3  种衣剂药害原因分析 
  3.1  种衣剂混配物质造成药害原因分析 
  (1)杀菌剂造成药害原因分析 
  杀菌剂来自化学合成 ,有些杀菌剂本身是植物外源激素 ,过量使用易中毒 、产生药害,抑制种子萌发、幼苗生长,降低幼苗免疫功能而感病。据南京农大周明国教授研究,三唑类种子处理与对照相比 ,对禾谷类作物出苗12天叶面积的生长抑制情况为 :抑霉唑15%、三唑醇16% 、丙环唑20% 、三唑酮22%、氯苯嘧啶醇23%、乙环唑27%、苄氯三唑醇28% 、烯唑醇45%。 
  如种衣剂含多效唑、抑霉唑、三唑醇、丙环唑 、三唑酮 、氯苯嘧啶醇 、乙环唑、三唑酮 、苄氯三唑醇、烯唑醇等均可降低出苗率,导致幼苗僵化,抑制地上部分的伸长,如抑制小麦苗的叶、根和胚芽鞘的伸长 。三唑酮种子处理 ,造成小麦大面积不出苗,拌种灵对担子菌中的锈菌 、黑粉菌 、丝核菌有特效,常用于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 ,但对单子叶作物容易产生药害 ,0.1%种子处理严重降低小麦出苗率。 
  2005年呼伦贝尔农垦局谢尔塔拉农场3000亩大麦用6%戊唑醇种衣剂拌种,严重抑制出苗和幼苗生长 ,全部绝产。 
  2005年黑龙江省拜泉县使用含有隐性成分三唑酮35%多·克·福种衣剂 ,近万亩大豆受药害 ,严重抑制幼苗生长 ,严重的粉籽不出苗。 
  (2)杀虫剂造成药害原因分析 
  含有杀虫剂的种衣剂以克百威及有机磷类杀虫剂造成的药害比较常见。克百威用于大豆拌种 ,安全系数太低,本不应该被登记用于种衣剂,控制在100千克种子用有效成分150克以内安全,但在用量过高或低温等条件下,易抑制大豆幼苗根生长 ,根畸形,不长须根。 
  克百威3%颗粒剂与大豆种子混播,在大豆孢囊线虫发生中等偏轻条件下防治孢囊线虫,仅有15~20天的趋避作用 ,药剂失效后继续浸染危害,只能起到减轻危害、推迟浸染的作用,用过呋喃丹的大豆孢囊线虫数量比不用的成倍增加,当孢囊线虫数量达到中等以上时 ,呋喃丹颗粒剂无防治效果 。 
  甲拌磷 、乐果、甲基硫环磷 、甲基异柳磷基本对大豆孢囊线虫无效果 ,做种衣剂对地下害虫有效期短 ,药效差 ,对大豆不安全。应特别注意的是,受利益驱使 ,有的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宣称有火龙秧子专用肥、专用药 ,效果奇特 ,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用乐果、甲基硫环磷、甲拌磷等有机磷农药 ,这些纯属误导。 
  (3)人工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造成药害原因分析 
  根据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成果 ,生命是酶的代谢,酶由营养决定 ,植物营养平衡 ,酶的代谢就正常,植物生长营养不平衡,植物就会缺某种酶或某种酶不足,会导致内源激素不平衡 ,进而诱发病害。酶是生命之本,植物激素是辅助酶,受酶的控制,酶受植物营养控制 。 
  人工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是人类认识的误区。人工合成的外源激素与植物没有亲和性,赤霉素 、芸苔素 、萘乙酸、吲哚乙酸、吲哚丁酸、复硝酚钠等及其混配制剂,在严格使用条件下 ,如使用时期 、用量 、浓度 、环境等表现为在某个阶段直观上是有效的,多次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应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第一大公害 。 
  (4)微量元素造成药害原因分析 
  植物种子本身是营养平衡的,因此 ,作物幼苗期不缺任何营养。 
  在种衣剂中混入人工生产的微量元素也有可能是一个错误,或可造成植物营养的不平衡 ,从而造成微量元素中毒。 
  锌、铁、锰 、硼、铜、钼、氯等称为微量养分元素,占作物体内干物质的万分之几到百分之几 ,甚至更少。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土壤,微量元素供应不足的原因一是土壤本身含量偏低;二是受土壤生态条件环境影响,如受土壤pH 、水分、质地、通透性等的影响 ,有效态微量元素少;三是重视使用,忽视有机肥使用 ,恶化了土壤生态环境;四是重视主要元素,忽视中微量元素的补充。 
  土壤中各营养元素之间有个平衡制约关系,如氮大都抑制植物对钾、硼的吸收 ,钾大都抑制植物对硼的吸收,磷大都抑制植物对钾、铜 、锌的吸收,铜大都抑制植物对铁、锰的吸收 ,锌大都抑制植物对铁的吸收 ,锰大都抑制植物对钼 、铁的吸收 ,镁大都抑制植物对氮、磷 、钾、钙的吸收。 
  如1993年黑龙江省推广的一款拌种灵,含硫酸锌66%、硼砂13% 、钼酸铵1%,用种子量2%拌种 ,锌 、硼分别超过常规用量3.3、6.5倍 ,轻者推迟出苗3~5天,须根少 、烂根  ,根茎弯曲,真叶卷缩,叶缘发黄,出现明显缺铁症状,重者烂根、烂种不出苗,大豆使用面积400多万亩 ,其中130万亩不出苗 。 
  (5)辅助剂造成药害原因分析 
  种衣剂选用辅助剂多是化学合成的 ,选用不当也会导致药害。 
  (6)有效成分加工工艺问题 
  克百威不同加工工艺对作物安全性有差异。一是用高含量的呋喃丹经过热熔加工成35%呋喃丹种衣剂,对作物安全性好;二是用高含量的呋喃丹经过粉碎加工成35%呋喃丹种衣剂,对作物安全性就差一些,原因是颗粒较粗。 
  3.2  环境条件对种衣剂安全性的影响 
  (1)温度影响 
  在低温条件下,种衣剂随着作物种子吸水进入种子,种子萌发生长 ,温度低于13℃ ,种苗代谢停止,药剂不能快速排出体外而中毒;在大于13℃条件下,随温度上升,种苗代谢能力加强,排毒速度加快,种苗安全性提高。 
  我国传统计算作物生育期是以稳定通过10℃气温为标准,那是在不施化肥、农药条件下做出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普遍使用化肥、农药,作物栽培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经多年研究,在温度低于13℃条件下 ,作物代谢缓慢甚至停止,解毒能力差,无论种衣剂、除草剂、杀菌剂 、人工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都容易造成药害。 
  特别是在北方寒温带地区,如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新疆 、甘肃、青海等省区,春季受延迟性低温影响,按传统气温播种 ,作物使用种衣剂极易受药害,每10年一个周期,总有1~2个极端低温年;每年5月中旬到6月上旬,总有低于13℃的天气。此时如4月下旬到5月15日以前播种的大田作物,会导致出苗缓慢 ,20~25天后才出苗,使用种衣剂后 ,轻的3叶期后表现药害症状 ,重的大面积粉籽 。 
  (2)农艺措施影响 
  ① 拌种温度问题  拌种温度在20℃左右最好 ,最低应在5℃以上。拌种温度太低影响种衣剂的流动性,影响种子发芽率和拌种均匀度。北方早春拌种,由于拌种量大,往往提前拌种,由于温度低拌不均匀而影响药效。水稻拌种后种子水分增加了1%,低温拌种对水稻种子发芽率影响大 。 
  ② 播种深度影响  播种过深影响出苗,加重药害 。 
  ③ 加水问题  随着种衣剂农药的进步和加工技术的发展 ,种衣剂向用量少的方向发展 ,如2.5%适乐时 、3%敌萎丹每100公斤种子仅用100~200毫升。传统的拌种方式(手工、半机械化)很难拌均匀 ,需要加水稀释才能混拌均匀。不同作物种子大小不同用水量也不同,一般豆类作物拌种用水量为种子量的0.8%~1%,禾谷类作物一般拌种用水量为种子量的2%左右,蔬菜类种子一般拌种用水量为种子量的3%左右。总之 ,拌种时要求达到混拌均匀、成膜好、不脱落的标准 。 
  如大豆拌种用水量每100公斤种子在1升以下,用水量过高,种皮脱落,影响大豆发芽;如用2.5%适乐时200毫升,加水800毫升以下。水稻拌种每100公斤种子用水2~2.5升,小麦拌种每100公斤种子用水1~1.5升,甜菜拌种每100公斤种子用水3~4升 。 
  ④ 拌种与播种间隔时间问题  用种衣剂拌种后应间隔4天播种 ,间隔时间过短影响成膜效果,会加重药害。 
  ⑤ 垄作与中耕时间问题  北方早春气温低 ,起垄播种的比平播的温度高,使用种衣剂对作物安全性提高。及早中耕有增温放寒作用 ,作物拱土期抓紧时间中耕有利于提高地温。 
  ⑥ 覆膜滴灌田注意事项  覆膜的目的是保水、增温 。一是低灌水用井水不晒水,或滴灌水过饱和,或盐碱地等均可加重种衣剂药害;二是覆膜田使用除草剂多数没有注册登记,使用技术不成熟 ,会加重药害 。 
  3.3  理性认识种衣剂效果 
  种衣剂是以种苗为保护对象、种苗病虫为防治靶标、种子为载体的种衣剂包衣技术 ,是防治作物种苗期病虫药剂处理方法中的主要改进手段之一。种子包衣技术集防菌、防线虫、防虫药剂和微生物制剂及微肥于一剂,集颗粒、浸 、闷、拌、载、包、持于一役,其原药高效内吸、广谱,再加以成膜包护,随播种入土 ,可做到靶标深层隐蔽施用 ,扼杀种苗病虫于初侵染之薄弱环芾。 
  20世纪90年代种衣剂推广初期 ,专家总结其有微量、集中、高效 、持效、保苗增产、无污染、不杀土内天敌等优点,并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效益,堪称当前控制有关种苗病虫害于初感染期的较好方法 。 
  (1)安全性问题 
  随着种衣剂的使用面积扩大与实践,安全性评价的改进,逐渐认识到对作物的安全性日益突出,特别是杀菌剂的更新换代,大量激素类杀菌剂的使用,人工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微量元素的混入 ,导致事与愿违 ,药害、肥害频繁发生。 
  在使用化肥、农药的生态环境下,特别是我国农业种植规模小与技术落后,使用种衣剂或将加重对作物的伤害而减产。 
  (2)种衣剂对病虫害的控制效果有限 
  使用种衣剂并不能彻底解决种苗期病虫害危害。 
  结论一是使用种衣剂只能做到推迟侵染,减轻危害,拌种就比不拌强。 
  结论二是要改进评价方法,在药剂有效期内评价药效,如大豆根腐病,杀菌剂只有20天左右的控制效果,使用种衣剂后达到20~25天,因此评价病害控制效果 ,不需要采用传统的评价。又如克百威对大豆孢囊线虫发生中等偏轻条件下防治,仅有20天左右的趋避作用,药剂失效后继续浸染危害,只能做到减轻危害、推迟浸染的作用,用过呋喃丹的大豆孢囊线虫数量比不用的成倍增加,当孢囊线虫数量达到中等以上时,呋喃丹颗粒剂无防治效果 。 
  结论三是重在评价增产效果。 
  (3)使用化肥、农药会加重种衣剂要害 
  使用化肥农药会降低作物免疫功能 ,诱导发病 ,抑制作物生长 、减产。 
  (4)遇低温加重种衣剂药害 
  在不使用化肥 、农药生态环境下,平均温度稳定在10℃作为计算作物生育期起始温度 。在使用化肥、农药,不使用有机肥生态环境下,应将平均温度稳定在13℃作为计算作物生育期起始温度,低于13℃播种 ,种衣剂对作物有严重药害。 
  (5)农艺措施运用影响种衣剂安全性 
  农艺措施运用不当 ,会加重种衣剂对作物的药害。 
  (6)种衣剂的组成成分必须重视 
  种衣剂中应禁止加入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外源激素)、微量元素、除草剂等 。 
  (7)改进种衣剂评价方法 
  种衣剂药效评价改为 :① 种衣剂安全性评价必须有在低温、不同播种期条件的评价资料 。② 在药剂有效期内评价药效 ,化学药剂一般在作物出苗后20~25天评价对虫害、病害控制效果;生物制剂在作物出苗后30、45、60天评价虫害 、病害控制效果 。③ 生物制剂对线虫防效评价最好选用简单对比法,每个处理区面积200 m2以上。④ 重在看产量。 
  4  种衣剂药害法律问题解读 
  4.1  涉及种衣剂法律 
  我国有一部法律和一部法规涉及种衣剂药害 。 
  一部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根据《条例》第一章农药登记第七条规定 ,农药临时登记后,方可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田间试验示范、试销。 
  多数公司有误解,认为种衣剂临时登记后,就可以销售了,不需再做试验示范了 ,这种认识是不完全准确的。 
  一部法律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视 ,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以下简称《推广法》)。《推广法》第三章第二十一条规定 :“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的农业技术 ,必须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和安全性。”第五章第三十六条规定 :“违反本法规定,向农业劳动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未经证明具有先进性、适应性或者安全性的农业技术,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承当赔偿责任。” 
  这两部法律法规有互补作用。 
  《条例》明确农药临时登记后,要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田间试验示范 、试销。 
  《条例》规定 ,由农业部药检所主持农药登记 ,每个农药进行两年5地试验 ,再由有认证资质的单位承担登记试验。 
  因此,《条例》规定,临时登记后,农药(包括种衣剂)不是销售而是试销 ,从临时登记到正式登记须有4年时间 ,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田间试验示范 ,从而完成正式登记所需要的材料。试销的目的是经过试验示范,评价临时登记的种衣剂具有先进性、适应性和安全性 ,为种衣剂的正式登记完善使用技术。 
  种衣剂使用涉及农业技术 ,也适用于《推广法》 。 
  这个阶段的工作应该由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主持 ,并组织各省植保站实施。 
  法律法规规定 ,农药临时登记后要与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各省植保站(如黑龙江垦区农垦植保站、新疆兵团植保站)合作 ,签订合同,对通过临时登记的农药,在不同地区 、不同自然条件下试验示范,评价对作物的安全性,探寻药害预防与药害解决方法 ,完善施药技术,包括解决种衣剂与农艺措施、植保机械及规范的使用技术的完美结合。 
  4.2  关于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与临时登记后的试验示范、试销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公司为了商业目的 ,尽量简化种衣剂田间药效试验的关键项目,特别是对作物安全性的评级项目只走形式和过场。因此 ,临时登记后 ,药害频发,纠纷与官司不断 。 
  种衣剂田间药效试验与临时登记后要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如下: 
  (1)试验布点中自然条件的代表性问题 
  a  种衣剂在低温条件下易产生药害 
  种衣剂使用早,常遇低温,在低温条件下 ,作物代谢缓慢,把种衣剂代谢排出体外的能力降低,特别是当温度低于13℃时 ,作物新陈代谢基本停止,易产生药害 。选择评价安全性试验 ,不具备低温气候条件的不能正确评价种衣剂对作物的安全性。 
  黑龙江从南到北分6个积温带,从哈尔滨到黑河 ,温度差异很大,当年登记试验评价种衣剂在哈尔滨安全性时 ,多数种衣剂是安全的,但东部三江平原,西北大部分地区直到大小兴安岭脚下,则容易产生药害。 
  b  种衣剂登记田间药效试验的代表性问题 
  临时登记前,需要生产商向农业部药检所提出申请 ,农业部受理并安排试验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所以每一个种衣剂要安排2年5地田间药效试验 ,登记试验单位多为省一级农科院 、农药检定站 、植保站、农业大学等单位 ,特别是有些省区,如黑龙江、海南 、江苏、福建、浙江 、江西 、湖南、内蒙古等,登记试验单位的地理位置较偏,很难有代表性。 
  临时登记后 ,需要与植保站合作,根据气候特点,在使用地区,选择有代表性地块进行试验示范 ,完善使用技术 ,解决安全性问题 ,如果发生药害 ,既要找出发生药害的原因 ,又要找出解决药害的方法。 
  (2)室内试验只能做参考 ,不能作为评价种衣剂安全性的依据 
  开发混配种衣剂制剂是在大量田间药效试验的基础上 ,将农艺与使用技术完美结合,经试验后开发出好的种衣剂混配制剂。近年来,种衣剂混配制剂筛选试验问题突出,种衣剂论文大多数是室内筛选报告,从书本到室内,以此为依据开发 、登记种衣剂,特别是添加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微量元素等,且未经田间药效试验,更没有经过生产实践的检验,使用这些技术不成熟的混配制剂,投入市场极易造成药害。 
  (3)标签与宣传页问题 
  种衣剂标签或宣传页都具有法律效力 ,应该使没有用过种衣剂的人,按照种衣剂标签或宣传页能正确使用该种衣剂,不出错。目前 ,种衣剂标签或宣传页普遍存在问题较多 ,常见问题如下 : 
  一是编写过于简单,如用量不规范,标准应该是100 kg种子 ,用多少制剂 ,容易操作。而目前标签或宣传页上种衣剂用量多用倍数表示,需要当场换算 ,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常常计算错误。此外拌种方法说明不够详细,如用什么机械拌种,如何配药 ,各种作物种子用多少水稀释,拌种需要什么温度,拌种后如何包装、储存等标签上的说明都不是很详细 ,用户根据标签不能正确操作 ,导致混拌和使用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二是过分宣传种衣剂的安全性和药效,没有实事求是地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容易产生药害 ,或抑制作物幼苗生长。未告知用户药害症状,尤其农艺措施运用不当会加重药害,发生药害后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解救等,这些都未向农户加以说明。 
  三是随意扩大使用范围。如覆膜田、地膜滴灌田均未取得登记 ,但也盲目使用,常导致药害的发生。 
  四是使用种衣剂出现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 
  4.3  农艺措施与种衣剂安全性 
  农艺措施不规范常与种衣剂药害混淆,或加重种衣剂药害。因此一定要有当地突出影响种衣剂安全的农艺措施田间药效安全性评价报告。 
  (1)作物播种期和水稻移栽期问题 
  北方自从推广种衣剂后 ,播期普遍提前。播种期过早,温度低,作物幼苗对农药的代谢能力弱,药害加重 ,抑制作物苗期生长,延误农时而减产。 
  北方大田大豆、玉米、棉花、芸豆、红小豆、绿豆、瓜类、甜菜等播种过早,因种衣剂中含有激素 、杀菌剂等,早春低温会加重药害 。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专家提出 ,水稻移栽适宜期在5月15~25日,由此黑龙江农垦总局要求水稻移栽期在5月15~25日 ,最晚不得超过5月31日 ,一般移栽后8~10天就可缓苗,移栽期既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近年来,由于一些行政领导为了政绩而盲目将移栽期提前到5月10日 ,甚至5月5日,还有更早的在4月30日。早移栽 ,温度低,缓苗需要15~20天,易造成药害 。 
  (2)水田水层管理问题 
  在水稻移栽后为了应付低温的影响 ,栽培技术要求灌水加深水层保温,除草剂使用技术要求水深不要淹没心叶,水层过深会加重药害。 
  (3)秧苗素质问题 
  俗话说“壮苗八成收” ,种衣剂的使用多数添加了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的添加微量元素或激素型外源杀菌剂 ,如种衣剂混拌不均匀,再加上播种过早 ,秧苗遇低温会造成药害 。 
  (4)施肥问题 
  如大豆普遍施氮肥过多,尤其是市场推广三元素复合肥,配比不合理,氮过多,磷、钾元素含量多数比标签标出的含量少得多。苗早发,农民习惯多追施氮肥 ,氮过剩导致作物细胞疏松,不抗药,易发生药害。大豆苗后施两遍尿素,导致大豆徒长 ,植株繁茂高大 ,花粉少,结荚少,易倒伏,出现减产。 
  (5)播深问题 
  播种过深,影响出苗和生长 ,造成弱苗,易发生药害 。 
  (6)秸秆还田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 ,水稻秸秆深翻还田,在高温条件下秸秆无氧发酵,产生硫化氢 、氨气 、甲烷等有害气体使水稻中毒,叶鞘变褐,根变红、变褐,抑制水稻生长,容易加重种衣剂药害。 
  (7)发生种衣剂药害选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解救加重药害 
  发生药害的传统解救方法是选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含有人工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叶面肥,都会加重已经发生除草剂 、种衣剂的药害,或者引起新的药害。 
  (8)除草剂残留药害与种衣剂混淆 
  除草剂残留药害与种衣剂药害混淆难以分清 ,有时两种药害症状同时发生 ,更加加重种衣剂的药害。 
  (9)地膜覆盖田使用除草剂会加重种衣剂药害 
  地膜覆盖田除草剂使用技术不成熟,尽管多数产品经过登记,但药害仍发生频繁,危害严重。产生的原因一是忽视地膜覆盖田的特殊性,多数除草剂注册登记田间药效评价时忽视或未做地膜覆盖田安全性评份。二是推荐用药量大 。地膜覆盖田受温度 、湿度 、土壤理化性质、除草剂自身特性等因素影响 ,在除草剂使用过量的情况下更易产生药害。三是施药机械不标准。四是地膜覆盖田灌溉 、滴灌用水温度过低 ,过量灌水,或盐碱地灌水过多,易造成碱害。 
  (10)井水不晒水直接灌溉或喷灌导致的种衣剂药害问题 
  北方井水从井中抽出不晒水直接灌溉,水温在35℃,特别是在高温天气时灌水,或喷灌,会加重种衣剂药害。 
  5  种衣剂药害的预防与解救 
  5.1  种衣剂药害的预防 
  (1)加强安全性评价项目 
  种衣剂在田间登记试验中应该增加的项目包括:① 低温条件下的安全性评价 ;② 适期播种条件下的安全性评价;③ 在施化肥、农药条件下的安全性评价;④ 与农艺措施配套的安全性评价。 
  (2)适期播种 
  在使用化肥、农药生态环境条件下,北方播期(插秧期)应以稳定通过平均气温13℃为准 ,如黑龙江 、内蒙古东北部、吉林北部等 ,5月15~25日为大田(玉米 、水稻、大豆等)适宜的播种期,各地根据这个原则,选择适宜的品种,根据当地气象资料分析 ,经过田间试验 ,确定适宜的播期。如大兴安岭农垦局按传统10℃以上积温计算,作物生育期为110~120天;按13℃以上积温计算,作物生育期为85~95天。 
  (3)种衣剂与功能性植物营养剂混用 
  多年来,黑龙江农垦总局植保站研究预防种衣剂药害的最佳方法是与功能性营养剂混用,平衡微生态菌群,给有益微生物提供营养,调整酶的代谢,增加植物种苗期的自身免疫功能 ,促进植物幼苗的新陈代谢和排毒、解毒 ,促进幼苗快速生长 。 
  每100 kg种子选用益护200毫升+禾生素150毫升与种衣剂混用,或在已经拌过种衣剂的种子中再拌相同剂量的益护+禾生素 。 
  近两年,在嫩江县 、大兴安岭农垦局、黑龙江垦区等地选用禾生素+益护混用,既解决了除草剂残留药害,又解决了种衣剂在低温条件下的药害  。在大豆1~2片复叶期 、3~4片复叶期,玉米3~4叶期、5~6叶期,每亩用禾生素50毫升+益护50毫升喷雾 ,对大豆根腐病、大豆线虫病,玉米大小斑病、茎基腐病等都有良好的控制作用。第一遍喷雾可与苗后除草剂混用 ,不影响除草剂药效。 
  5.2  种衣剂药害的解救 
  种衣剂药害同除草剂 、病毒病 、植物营养缺素症等一样都会抑制生长 ,导致营养不良,实际上是酶的代谢问题,是由于植物体内微生态菌群失衡、植物营养失衡导致 。解决的方法同上:选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 ,每亩用益护50毫升+禾生素50毫升喷雾。 
  喷雾方法要规范,要点是人工选用进口80015型扇形喷嘴,配100筛目柱形防后滴过滤器,压力2个大气压 ,喷液量7~10升/亩。喷杆喷雾机选用进口80015型扇形喷嘴 ,配100筛目柱形防后滴过滤器,压力3~5个大气压 ,喷液量5~7升/亩 。 
  选用适宜气象条件作业,温度13~27℃ ,相对湿度65%以上 ,风速4米/秒,晴天上午8时前,下午6时后进行喷雾作业。 
  6  未来种衣剂的发展趋势 
  根据植物营养免疫学新理论 ,植物营养平衡、酶代谢正常 ,作物就健康;给作物提供矿物质营养的同时 ,又要补充功能性营养,也要给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提供营养源,即培养基。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恶化了土壤生态环境,有益微生物缺乏营养,导致有害生物特异繁殖,不断人为制造有害生物灾害,解决的方法是用生物技术将有氧发酵秸秆等还田 。 
  新观念不是消灭病原菌 ,而是使土壤与作物体内微生物菌群达到平衡,使有害生物得到抑制。 
  未来种衣剂首先淘汰外源激素(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微量元素、杀菌剂逐步被功能性植物营养剂替代 。 
  作物激素是辅助酶,受酶的控制,作物缺少激素 ,应该调整营养平衡来解决 ,使用激素是本末倒置。并且植物外源激素与作物没有亲和性 ,只能引起作物体内酶的代谢紊乱,造成新的药害或加重药害 。 
  作物种苗期并不缺乏矿物质营养,人们凭空想象使用微量元素反而会造成营养不平衡。近几年,国外公司在产品开发上逐步由化学合成转向生物发酵,新注册的种衣剂有效成分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具有广谱抗菌、促进生长 、诱导抗病、防灾抗灾能力强、增产、改善品质等特点,只不过我们没有认识到。 
  农药企业需要转变观念了,要深刻认识今后若干年国家更加注重农药化肥减量施用,治理土壤污染 。农业生产急需解决防灾减灾问题(包括有害生物 、旱灾 、涝灾、低温冷害等),只要围绕着农药、化肥减量施用和防灾减灾开发产品,相信未来商机会无限 。 


XML地图